• 四世同堂

    2023年07月15日

      

      

      《惶惑》(1947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再版)

      《偷生》(1949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再版)

    《饥荒》(1975年文化·生活出版社出版)

      《四世同堂》共一百段,每段约有万字,分《惶惑》(三十四段)、《偷生》(三十三段)、《饥荒》(三十三段)三部。

      《四世同堂》以小羊圈胡同为人物活动中心,以祁、钱两家为描写重点,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、斗争及心理状态。

      第一部《惶惑》写抗战初期“惶惑”中的北平。生活在亡城的人们“恨日本鬼子”,不愿做亡国奴,但他们多像祁瑞宣那样被拴在“家”的观念上,摆脱不了做亡国奴的境遇。他们感到惶惑与苦闷。“八一三”上海的炮声,也曾使小羊圈的居民感到“兴奋与欣悦”。在冷酷现实的撞击下,人们亲眼看见汉奸们的“告密”造成钱家的悲剧,于是,“惊异,怜悯,与愤怒拧绞着他们的心”。保定、太原、南京的陷落和武汉的撤退,每一次消息传来,都引起了小羊圈居民的心理阵痛。像瑞宣,他听到南京陷落后,“像父母兄弟的死亡而啼哭那样,他毫不羞愧地哭着,渐渐地哭出声来”。

      第二部写“偷生”中的北平。常二爷进城买药受辱。钱默吟已转入做地下工作。瑞宣以自省的方式,显露着内心的矛盾与痛苦,北平日伪政权加强对人民的法西斯统治,像冠晓荷、大赤包等汉奸们也在加紧进行活动。北平出现了空前的大抢劫,大逮捕,大屠杀。

      第三部写抗战后期“饥荒”中的北平。北平人民在饥荒中煎熬着痛苦。日本侵略者在失败前作垂死挣扎。汉奸们处在紧张与恐惧之中。抗战胜利了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钱先生被放出来。祁老人和老朋友重逢,“脸上也现出了笑容”。祁家一家和街坊邻居准备“好好庆祝庆祝”。北平人民在饥荒中,在民族灾难中挺过来了。

      《四世同堂》将反帝爱国斗争主体开拓到空前深度,真实描写了日本侵略者铁蹄下北平人民的灾难与痛苦,反映了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和以不同方式所作的反抗斗争。小说着眼于文化视角,挖掘了普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,批判了国民性弊端,显示了思想的深刻性;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,是写人的杰作;再现了北京山光水色,风土人情,具有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。老舍说:“就我个人而言,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,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、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。”(1948年4月22日至大卫·劳埃得信)

      

    TOP